家乡的山楂果,缀满了小山坡,红红的小玛瑙,童年的歌儿多。
家乡的山楂果,我吃过几大箩,酸甜的小玛瑙,童年的故事多。
果果五班的小朋友和老师一起围绕着应季水果山楂开展了多项活动,也拉开了我们班《食在中国》主题活动的序幕。
山楂,又名山里果、山里红,落叶乔木,树高可达6米。在山东、陕西、山西、河南、江苏、浙江、辽宁、吉林、黑龙江、内蒙古、河北等地均有分布。活动中小朋友们知道了自己的家乡也是山楂盛产的地区,同时也了解了山楂具有 降血脂、血压、强心、抗心律不齐等作用,同时也是健脾开胃、消食化滞、活血化痰的良药。
糖葫芦是小朋友们心目中的美食,我们一起来做糖葫芦吃吧。想吃到美味的糖葫芦,可得自己动手。

今天幼儿园的水果是香蕉,“老师,我吃过香蕉糖葫芦,我们可不可以也用香蕉来做糖葫芦呀?”几位小朋友不约而同地提出建议。真是好办法。提议得到所有小朋友的赞同,香蕉切成小块,也串起来吧。





家长们提前为我们准备了锅、炉,一切准备就绪,接下来开始熬糖吧。看看,糖和水混合在一起,随着水温不断升高,糖融化了。越来越多的泡泡出现。


渐渐的,泡泡变得很多很多,有大的有小的,“老师,颜色变深了”“老师,怎么水不像之前那么多了?”“是呀是呀,水怎么越来越少了?”“孩子们,因为糖水混合物在加热的过程中,温度越来越高,水被蒸发了呀,留下的是糖浆”。



继续观察,用筷子挑一下,“咦,好像很粘”“为什么不像最开始的液体了?”“因为水逐渐蒸发了剩下的都是糖浆”“我们平常吃的糖也很黏”“有一次我吃糖沾到头发上,一梳头就很疼”,孩子们继续针对自己观察到的现象热烈讨论着。

盼盼老师用筷子挑起一点糖液,迅速的放在提前准备好的凉水中,挡得严严实实,提出问题:“孩子们,你们猜筷子上的糖液会变成什么样?”“糖没了”,“糖和水混合在一起了”,“”孩子们各种猜想。
当老师把手中的筷子举起时,孩子们“哇”的一声,原来,筷子头挂了厚厚的、硬硬的、透明的糖,用手轻轻一掰,掉落下来一块,放在嘴里嚼一嚼,“是脆脆的”,“好神奇啊”,小朋友们由衷的赞叹着。这是为什么呀?
原本很热的液体,一下放入冷水中,温度降下来,就会变成固体了,原来这种现象就叫做凝固。
“快看快看,糖液的颜色更深了,好像浅棕色”,老师说,糖已经熬好了,我们可以给糖葫芦穿糖衣服了,小手捏着串串,老师帮忙在锅里转一转,山楂果就裹上了一身甜甜的外衣,糖葫芦做好了。

活教育的倡导者陈鹤琴先生认为,大自然是活的知识宝库,要让儿童从这个知识宝库中汲取营养,以直接经验为主导,才是真正的“读活书”。《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科学领域的目标“亲近自然,喜欢探究”经常带幼儿接触大自然,利用生活中的常见事物激发幼儿好奇心与探究欲望,使他们通过观察、比较与分析,发现并描述不同种类物体的特征或某个事物前后的变化,支持他们在接触自然和生活中的事物和现象中积累有益的直接经验和感性认识,从而激发他们的探究欲望,培养探究能力。
